行为审计与行为审计虚拟仿真教学(江苏省一流课程)

发布者:16877太阳集团发布时间:2023-04-11浏览次数:769

  组织行为审计

传统审计的信息来源主要由财务、运营以及管理活动产生的历史数据构成,然而产生、承载数据的运营或管理活动已经发生,这导致传统审计存在数据与行为分离的问题事实。脱离行为载体的数据审计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对数据动机(Data Motivation)以及数据产生的问题情境进行充分、准确的阐释与分析,这成为导致审计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近年来国内外企业组织越来越意识到行为审计的重要价值。事实上,组织及个体的行为是一种重要的特殊数据,各类已发生、正在发生的行为,以事件串的形式沿着时间轴积淀而成重要的信息资源,这些没有或不能用数据、文档形式表达的行为事实上都必将对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对组织未来的治理能力和绩效水平产生系统性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对组织的经济行为、制度遵循以及制度反应行为进行审计客观上超越了局限于历史报表的数据审计,无论是积淀的历史行为、还是正在被观测的行为、抑或可以预期的未来行为,不只限于审计工作,而对于整个组织都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行为审计实验

行为审计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的核心知识环节为:通过行为归因分析,使得审计人员获得行为发生的心理动机。心理是一个联接因果的动态过程,“因”为动机,“果”为发生的行为,动机产生于个体内在特质因素与个体活动所处情境(Context)的综合交互作用。因此行为归因审计的实质就是由一个特定的行为表征信息朔其源头,探索并识别与特定行为对应的个体的内、外部动因,进而在内、外部动因所关联的治理体系、职能流程、资源环境、人员胜任力等方面提出旨在改善组织效率、增进组织价值的问题发现与建议。本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内容的创新性表现为:目前,行为归因审计虚拟仿真实验是国内审计学界与业界率先、唯一开设的行为审计实训课程,李昆教授及项目组核心成员提出从行为归因视角出发,通过对经典归因理论加以综合应用,采用虚拟仿真的方法体系高度拟合管理、运营过程中的情境效应,对组织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事件归因性审计分析。该实验课程对于开拓审计人员的管理审计视野、帮助审计人员获得行为归因审计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行为审计实验原理

在行为审计的过程中,行为归因分析是其工作的核心。由于任何一种特定的行为均对应着产生该行为的心理、动机过程。因此,如果希望对这个复杂的转换过程进行准确的理解与解释,除了个体所拥有的内部特质、外部环境以及相应的心理活动特征外,人们对该过程所知悉信息(特定事件描述、行为情境、组织制度与环境因素等)的充分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为解释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做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琼斯的“对应推论归因”,1965)。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因此,在行为审计中将心理因素、个体的内外部特质与外部情境因素(海德的“内外部因素归因”,1958)、行为信息因素加以有机结合将为行为归因分析提供一种有效的问题视角,同时也是一种新的重要的行为审计方法论。为此,管理审计的行为审计方法突破以往行为归因视角相对狭窄的问题,即并非单独从行为个体的内外部因素、行为发生的情境、行为及其行为因果关联的稳定性(维纳的稳定性归因1972)、行为过程的信息完善情况等方面着手行为归因,而是选择将几类因素予以有机结合,采用一种多因素交互作用、依据各类归因视角作用次序的关联序贯归因的方式对特定的组织行为进行归因审计,以此发现管理活动存在的真实问题,并基于归因分析过程的因果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审计建议。在本实验过程中,需要员工熟悉、掌握的知识点包括:

1   审计工作程序与方法


2   行为审计原理

3   海德内外部归因的共变原则、排除原则

4   琼斯对应推论归因的三因素:非共同性结果、社会期望、选择自由

5   维纳稳定性归因分析的两种状态:稳定性、非稳定性

6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重点:期望理论、双因素理论、强化理论)

 

图:内审人员行为审计虚拟仿真实训现场


图:行为审计实训教学原理

图 行为审计仿真实验方法著作权